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化>规划政策

社科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机制构建与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 央视网

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我国10多亿网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信息传播交流的主渠道。同时,也正在成为社科教育普及在理论研究和思想传播方面的重要平台。
  在此背景下,社科教育普及势必需要从线下课堂走向网络空间,在深刻变革的传播格局和不断迭代重构的舆论生态之中,坚持正确的导向,创新理论成果,把握社科教育普及的主动权,推动社科教育现代化。
  其中,社科工作者作为中坚力量,其数智素养和网络参与度直接影响社会科学的普及教育效果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目前,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活动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性较低,成为社科教育普及亟待提升的短板。本文拟探讨社科教育普及工作在网络空间的机制建构和路径选择,尤其是社科工作者的核心作用与多维影响,以期助力推动新时代社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社科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社科教育在网络空间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互动化、普惠化的鲜明特征。在政策支持和技术驱动下,线上社科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多元。同时,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激活了社科知识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活力,社交媒体和互动论坛等也为"社群化学习"营造了知识共创的网络生态,使得互动化与社群化学习成为网络社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此外,网络社科教育普惠性更为突出。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对推动教育公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与城镇相比依然较低,制约了部分地区的教育普惠。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社科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和需求度正日益规模化。而社科工作者的数智素养培养和线上参与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教研主体包括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他们是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思想传播、社科普及和舆论引导的使命和担当。
  但研究发现,目前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活动的现状,从参与度来看,78%是通过机构账号发声,个人账号的活跃度仅32%;从参与内容来看,政策解读类占65%,理论阐释类占28%,热点评论类占7%;从参与平台来看,微信公众号占54%,短视频平台仅占12%;从参与主体来看,存在精英化倾向,普通社科工作者参与度较低。
  目前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活动主要存在动力不足、能力短板、平台有限和风险顾虑等突出问题。(1)参与动力不足:社科工作者缺乏参与动力,多数社科工作者为被动式参与,仅在受邀时进行网络发声;网络发声难以计入学术评价体系,92%受访者认为网络成果未纳入考评体系是阻碍社科工作者进入网络空间的主要障碍;(2)数智素养有短板:大部分社科工作者不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内容难以吸引网民,68%的受访者表示缺乏互联网使用和新媒体运营的技能。(3)平台资源有限,传播内容单一:缺乏专门面向社科工作者的网络传播平台,品牌效应不足,难以形成影响聚合;内容单一,多以学术性文章、政策解读为主,缺乏贴近网民需求的传播形式,优质内容平均阅读量不足传统媒体1/5;(4)风险防控不到位,政策法律保障能力不足:网络舆论场环境复杂,部分社科工作者担心言论被曲解或引发争议,给自己带来心理上和名誉上的压力,43%的受访对象曾遭遇网络暴力或误读。
  三、推进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教育的机制建构
  机制是政策运转的机理,是工作系统中各部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直接影响系统的运作效果。构建"激励-培养-协同-保障"四位一体的机制体系,或将有效推进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
  首先要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学术-物质-荣誉"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即构建将网络传播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和岗位晋升等指标体系的学术激励,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在网络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的社科工作者给予物质激励和建立诸如"网络影响力排行榜"、"网络社科先锋"等形式的荣誉激励。
  其次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设计"基础层-进阶层-高阶层"阶梯式的培养方案,提升网络传播能力。在基础层,开设新媒体技能必修课,定期举办短视频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等培训,提升社科工作者的传播技巧;在进阶层,可以开展网络名师工作坊,重点扶持青年社科工作者,打造"网络社科新锐"队伍;在高阶层,可以建设实战演练基地,组织社科工作者参与热点话题讨论,增强其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  
  再次建设协同机制,打造"政产学研媒"协同平台,形成多方联动格局。建设政府主导的智库联盟,联合开展网络舆论研究,形成政策建议与舆论引导的协同效应;开展高校与平台的战略合作,推动高校社科机构与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建立合作机制,拓宽社科工作者的发声渠道;开展学者与网红结对计划,建立社科工作者与网民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增强互动性。
  最后,完善保障机制,建立"法律-技术-组织-心理"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降低网络发生风险。法律方面:完善网络信息及舆论引导法律法规,落实网络信息及舆论政策,避免正当发声遭受不当攻击。技术方面:开发智能辅助创作系统,建立社科工作者网络发言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应对不实信息。组织方面:成立网络社科工作者协会,开展有组织的社科工作者网络空间活动。心理方面:建立网络舆情疏导热线,为社科工作者提供网络舆论压力疏导服务,减少心理负担。
  四、推进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教育的路径选择
  路径指为实现特定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需要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步骤或方法。推进社科工作者走向网络空间可以从内容生产、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内容生产路径,包括话语转换:学术话语转化成网民易于理解的网言网语;创新形式:发互动式、沉浸式产品,如短频、漫画、短评,VR等;热点结合: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声,增强社科理论的现实指导性。(2)平台建设路径,包括构建"1+N"平台矩阵,1个国家级社科传播云平台,N个垂直领域特色账号;打造专属品牌,入驻主流社交媒体,扩大影响;优化算法推荐:与平台合作,提高优质社科内容的推荐权重。(3)队伍建设路径,实施"三类人才"计划,领军人才计划:培育网络学术"大V",组建"网络社科先锋队",形成示范效应;骨干人才计划:培养专业运营团队,重点培养青年社科人才,加强网络舆论的新生力量;后备人才计划:招募志愿者,吸纳高校研究生、社科爱好者参与网络科普,形成"社科传播志愿者"网络。(4)政策支持路径,包括国家层面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将社科工作者网络发声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支持范围;地方探索试点:选择部分省市开展社科工作者网络引导试点,并总结经验推广;制定行业标准:建立社科工作者网络传播的行业规范,确保内容质量。
  社科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的社科教育普及,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时代社科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积极投身到网络空间,传播科学理论与常识,抢占意识形态斗争战场的制高点,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文/李世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推进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C60)阶段性成果)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