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升级新阶段:寻求云上 AI“智能化”转型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31日 文章来源: 环球网

发泡工艺是冷藏式集装箱的关键工艺,以往,只能依靠工人的经验进行工艺把控,质量存在不稳定状况,但现在,通过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将沉淀的数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计算,可以实现更加稳定的工艺流程。

这也是中集集团与亚马逊云科技在联合实验室中的一号项目,也是技术突破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中集集团CIO潘进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集集团来说,公有云的功能不再是简单地提供算力支持,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在公有云上挖掘数据价值。

中集集团CIO潘进杰

从整体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成绩显著,从最初的概念普及,到如今的行业深耕,云计算技术已成为我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对于中集集团来说,携手亚马逊云科技这样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潘进杰说道:“中集集团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从工业2.0跨越到工业3.0,在实现基本信息化之后,延展到工业4.0智能制造的方向时,我们必然要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上云,上公有云

2017年,中集集团选择和亚马逊云科技合作,以SAP全模组上云为契机,正式开启上云策略。这是中集集团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2017年考虑直接全面上云,而且上公有云,这在当时算是比较激进的做法”,在潘进杰看来,在上云问题上,中集集团的竞争力是依托于找到合适的专业的合作伙伴,让专家去做专业的事。

这一决定背后依托的是对SAP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也是对网络算力灵活性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合作后,中集集团一方面把SAP全模组上到公有云,同时把一些核心系统部署到公有云上。“我们相信公有云肯定成为一个趋势,与其晚做,不如早点去做。”

在整个上云的过程当中,中集集团拥有了更好的架构、更高的效率、更快的响应、更低的成本。潘进杰介绍,随着2017年中集集团开启SAP的整个部署与后续的持续优化,集团从配置、弹性、开源技术、云原生等都充分利用公有云的效果。同时,通过和亚马逊云科技合作后,中集集团节省了千万级的成本投入。

潘进杰说道,中集集团核心应用 SAP 全模块上云实践,运用云的灵活性进行多次按需优化和三次重大调整,始终保持最优架构和能力,实现了更优的架构、更高的效率、更快的响应、更低的成本。这也为中集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动力。

到2021年时,伴随着亚马逊云科技全新服务在国内的落地,中集集团已经把SAP全新的架构与海外市场完全同步,潘进杰感叹:“在2017、2018年的时候我们算是第一家能够引进SAP在公有云上部署的企业。到2021年,基于亚马逊云科技的环境,我们把海外全新的架构也落地在中国。”

出海:搭建全球云服务架构

在能化装备与服务之外,中集集团也将能力延伸到物流装备与服务,并开始谋划全球化运营的路线。目前,中集集团在全球有72000名员工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云计算给中集集团带来了快速的架构部署和业务的安全合规防护。“整个全球的业务挑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疫情时代,如何有效地去拓展海外的业务,这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四大问题:交付的时效、访问的效率、服务体系以及稳安全合规。”

潘进杰介绍,通过使用亚马逊云科技,不管在非洲、东南亚、越南、泰国等地方,用短短的三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实现基础平台资源的交付,这是以前很难想象的。而且,中集集团不需要安排全球专家去了解全世界的安全合规要求,亚马逊云科技的专业团队就能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运维层面,也通过ITO的模式组建运维团队,就让业务得到很好的支撑。

从技术角度来看,亚马逊云科技能够帮助合作伙伴实现一站部署满足跨国流畅访问,并通过统一运维平台为海外应用部署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按需拉起服务资源,三天快速完成基础平台资源交付,云数据库提供底层环境优化,相比原自建数据库性能提升30%,同时实现原生的安全合规和标准化服务。

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在降本提效、全球化部署之后,中集集团已经完成了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接下来通过技术还能做些什么?潘进杰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能够从单纯的算力部署进入数据价值挖掘阶段,让积累沉淀的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

潘进杰认为:“中集集团积累了海量数据,我们就考虑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去挖掘更大的数据价值,特别是在制造业中实现关键工艺的改善。现在,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在发泡板制造工艺中,通过采集关键的工艺数据,我们就能能够预判这块发泡板的质量是好板还是坏板。”

2018年,中集集团与亚马逊云科技成立联合实验室,探索如何在公有云上挖掘数据价值。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前面提到的冷藏式集装箱的关键工艺——发泡工艺的AI化改造。

在制造冷藏式集装箱时有一项关键工艺,即发泡工艺,也就是在构建集装箱的两个金属板当中通过化学工艺发泡,让集装箱金属板具备保温效果。生产一个冷藏式集装箱,发泡环节极其重要。但以往只能通过人工经验来实现把控,很难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我生产一个箱子需要多少时间,发泡是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大概要花三四十分钟来确保,而且是基于这些工人的经验。”

但通过实验室项目,中集集团联合亚马逊云科技的力量,采用数据湖、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在发泡板制造工艺中,通过采集关键的工艺数据,再进行AI模型建模参数分析,不断迭代优化,最终将发泡板制造工艺涉及的100多项参数调优缩减至真正对整个发泡质量影响比较大的30个左右参数。

“时至今日,我们能够针对每个发泡板在发泡的时候把这些关键的数据采集之后,通过背后的模型算法,能够去预判这个发泡本身是一个好板或者是坏板。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把很多关键参数,比如温度等,进行精准确认,在生产过程当中实现精准把控。”潘进杰强调,“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参数实现数字证书,发泡板的质量不再通过验箱代表的经验来判断背书,而是有一整套数字化评价标准。”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CTO刘亚霄

在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CTO刘亚霄博士看来,云计算在制造业能够发挥相应的能动性。“借助云上数据平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能力进行行业核心工艺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通过对海量  IoT 工艺数据建模分析,快速利用云上 AI  实时对工艺参数进行精确控制和调整,结合多个机器学习模型交叉计算,突破传统人工经验主导的工艺瓶颈,实现生产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通过模型输出实时的质量预测与参数建议,直接驱动业务进行参数调整与工艺改善。”

合力共同发展

中集集团和亚马逊云科技这种“联合实验室”的模式,正是亚马逊云科技业务增长赋能团队助力客户数字化创新的形式之一。

刘亚霄介绍,目前,亚马逊云科技中国针对汽车、零售、能源、金融等十大行业均组建了业务增长赋能团队。

刘亚霄表示:“联合实验室是针对国内‘灯塔客户’的一种合作方式。中集集团是亚马逊云科技重要的战略灯塔客户,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的主要的目标是针对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进行深入合作。”

事实上,早在2017年11月,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犹如一场春雨,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批制造业企业开始在高质量发展上寻求技术帮助,通过外部引入、合作共创、自研等方式,推动业务转型和升级。

到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在互联网、云计算、loT、工业大数据和AI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历经数十年发展的制造业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和价值蓝海,走向新的黄金发展阶段。

对于中集集团来说,当初上云的决定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潘进杰感叹:“今天回头去看,我们还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我们充分体验到公有云上面对我们带来的灵活性和弹性。”而合作伙伴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我认为我们的竞争力更多应该是依托于找到合适的专业的合作伙伴,让专家去做专业的事。”(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


(编辑:刘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