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行 低时延 高稳定中国联通下好“‘5G﹢工业互联网’先手棋”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盛夏将至,日渐炎热的天气不断推高全国各地“全力拼经济”的热情,也不断锤炼着制造业作为经济基石的强度与成色。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并紧紧牵住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业互联网兼具制造业和互联网、“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双重属性,是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金钥匙,也是我国着力培育的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6月15日,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联通携手华为等合作伙伴发布全国首条“5G-A低时延柔性产线”。立足5G-A核心科技,深入生产一线,赋能汽车制造,中国联通下好了“5G﹢工业互联网”的“先手棋”。
“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汽车制造“对症”先行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路径选择。其中,发展汽车工业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有力抓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充分展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韧性和转型潜力。
同时,汽车产业和通信产业的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任重道远。只有系紧系牢“5G﹢工业互联网”这个交叉产业链“绳结”,才能在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汽车制造数字化转型只争朝夕,但部分核心场景对于5G网络确定性超低时延和大上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联通深入汽车制造一线,挖掘转型痛点。“一是因机械臂转动、有线缆磨损带来的设备停产问题。二是产线机械臂上的工具头需要根据加工的车辆款式更换时间长的问题。三是机械臂的智能化程度不足,效率低的问题。”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向记者总结道,“这也加速推动了工业场景5G向5G-A的演进。利用uRLLC高可靠、低时延的特性,5G-A向产线执行单元纵深下沉,深入核心生产环节。”
得益于精工自动化、华为等合作伙伴提供的场景需求牵引和积极技术协作,中国联通能够携手产业各方打好融合创新的“团体赛”,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价值延伸。
超低时延、超高确定性5G-A柔性产线独树一帜
由于企业核心生产场景对商用5G网络低时延和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现有的外挂式5G网络无法满足规模化使用需求,因此需要通过5G-A解决超低时延、超高确定性的问题。
潜心研发,扎根实业,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剑,坐穿冷板凳”的决心。此次发布的“5G超可靠低时延汽车柔性产线”,是中国联通携手产业合作伙伴,聚合集团公司、省分公司、汽车军团的一体化专业能力,最终构建试制的产线整体网络解决方案。该方案不仅完成了在通信领域5G-A网络时延4毫秒、稳定性99.999%的性能指标全球首次验证,更实现了在工控领域的四大创新性突破。
一是网络突破,成功实现5G-A通信协议与工业网络协议的交互和跨层协同;二是终端突破,联合孵化首款5G-A uRLLC工业模组,成功嵌入该柔性产线的阀岛、IO等20余个工控设备,5G通信深入终端最底层,推进松绑国外头部企业的产业生态控制;三是运营升级,工业互联网标杆方案将持续推动5G-A核心网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纳入并完善电信运营商服务体系;四是模式延展,实现工控业务从焊接产线延伸到装配产线,推动实时和非实时业务同网承载,有效提高网络建设利用率。
中国联通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引入5G-A的uRLLC新技术,用无线方式承载工业控制网络,避免了线缆磨损造成的产线停机,实现了随行夹具实时在线、即插即用。经估算,单个工厂转换订单后年交付量可增加8亿元产值。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我们通过5G-A的4毫秒稳定低时延高可靠技术,初步解决PLC南向等工控设备‘剪辫子’、柔性生产等行业难题,进一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向实。”梁宝俊用“剪辫子”的比喻,不仅说明5G-A可有效解决产线布线和终端标准的硬件问题,还解决了工业软件依赖和系统配套服务的软件问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本次发布的5G-A柔性产线为新起点,未来,中国联通将进一步推动汽车制造国产化厂商加速融合,深度赋能3C制造、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拓展5G-A技术在工业核心生产环节的应用场景。
勇担数智赋能重任中国联通5G-A数实融合
“5G﹢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在谈到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做出了“主要表现在现场级,重点跟难点在现场级的风控系统”这一深刻判断。
应用的难题,正是创新的重点。开发周期长、协调产业难、投入资源多……一系列困难让大多数企业对现场级工业互联网望而却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正是因为研发现场级工业互联网“筚路蓝缕”之艰难,方显中国联通5G-A柔性产线“以启山林”之可贵。
基于5GC toB“集中一朵云、分布一张网”的立体网络架构,中国联通持续创新5G专网PLUS产品,其中5G工厂项目超过2000个,打造超过2万个5G规模应用的“商品房”项目,典型应用场景涵盖了国民经济的60个大类,规模推广到40个大类,打造了“5G﹢工业互联网”第一品牌。
同时,作为柔性产线嬗变“核心”,5G-A将成为驱动中国联通未来5G商业升级的“新引擎”,其超大上行、超低时延、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等新突破,将支撑诸如全国首个电力行业5G-A通感一体技术的无人机入侵检测应用、业界首款雁飞RedCap商用模组等更多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探索。
在中国联通率先进行5G-A联创实践的背后,是运营商正在积极履行新时代下央企的责任和担当。5G是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同时工业互联网也是5G规模应用的最大场景。“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而且开辟了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的新路径,加速人、机、物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方式落地普及,驱动产学研用深化合作,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联通将携手产业各方,持续推进前沿技术探索,打造基于这些新技术的产品及方案,加速5G-A商用进程,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梁宝俊表示。(记者 徐勇 实习生 李晓东)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