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爱心“桥梁” 互联网平台激发公益新可能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3日 文章来源: 新华网

近期,《2023年抖音公益专题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从单向传递的“我说你听”,到双向奔赴的“连接和互动”,互联网打开了公益“万花筒”:公益内容与互联网用户“互为情境”;公益方向从狭义的捐款捐物“做慈善”,走向更广义的“泛公益”;人人可参与、公益可持续,通过技术和产品优势探索创新路径,让更多人参与美好的发生。

人人可参与 随时做好事

作为天然的公益土壤,互联网正合纵连横着每一个公益参与者,让每一次善意的传递都似蒲公英的种子播撒,让涓涓善意细流,汇成公益江海。

自2021年11月19日字节跳动公益平台上线以来,参与公益的用户总人数累计超过1.8亿人,参与人次达4.28亿次。

其中,累计超3080万人捐款,1.31亿人参与购买爱心好物,此外,超过1770万人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公益,例如通过平台互动、做任务等方式收集代币/阳光进行公益捐赠,发布公益内容、分享公益项目等。

从指尖到屏幕,移动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刷新了人们了解公益、参与公益的距离。

在抖音公益,每一位热心公益的用户、达人、明星、公益机构、官方媒体、品牌商家都在用自己的个性内容表达,沿着“种草-参与-激励-持续参与”的路径,让公益变得“人人可参与,人人享乐趣”,持续转动社会公益发展的正向飞轮。

如今,短视频、直播已经成为如今人们线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公益短视频及直播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带来的是用户自然而然地公益消费和转化。即使是刷视频、看直播,也能随手做公益。在抖音平台上,观看短视频和直播时,点击挂载的蓝色小爱心链接就可以进行公益捐款或公益参与,转发还能更大范围地唤醒更多人的善意,激发更多参与。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工作人员正在用抖音直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认为,公益的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从互联网平台角度而言,需要利用自身资源,在数据算法方面形成新的信息推荐理念与模式,利用程序化精准的优势,强化公益传播主体角色和功能,建立公益品牌。从用户角度来说,人们对做公益有愿景,需要平台助力凝聚这种情感,汇聚他们的能力并展现他们的价值,打造一种新模式可以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益。

议题更多维 让公益更博大

如今公益早已超越了狭义的捐款捐物,迈向更广义的“救助-帮助-预防-发展”的“泛公益”范畴。在互联网平台,丰富的公益议题维度,让不同类型的项目都能得到感知和关注。

在抖音公益平台共上线超过2600个公益项目,覆盖乡村振兴、教育助学、扶危助困、生态人文4大类型共29个议题。而在这四大类议题中,“教育助学”类议题最受关注,在2023年1月-10月间,内容总播放量高达116亿次。

艺术教育一直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薄弱环节,中央民族乐团入驻抖音后,与公益平台联合发起多项主题活动,团内百余位艺术家开展公益演奏及教学直播,助力山村儿童音乐梦想。

中央民族乐团音乐教室

74 岁的杨维云当了50年老师,从去年开始,她有了最特殊的一批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从学龄前跨到72岁。这些学生不识字或不会拼音,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多阻碍。杨维云开设“喜洋洋拼音课堂”直播间,教授拼音、识字。

一年多来,杨维云的学生们有的掌握了拼音和简单汉字,可以给5岁女儿读故事;有的开始学古诗,与他人交流再无障碍。这让杨维云更加坚定自己要继续直播下去。

图为杨维云在抖音直播教拼音

在博大的公益议题之下,许多“微小”的善意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抖音公益平台,来自小众公益项目的声音,普通人默默的公益坚持,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在新疆阿勒泰乌伦古河流域,生活着一群憨态可掬的濒危动物——蒙新河狸,在大多数人了解它之前,就已经有人默默用行动守护着河狸的生存与繁衍。

初雯雯在抖音开启了河狸生境直播,用短视频分享河狸的日常,蒙新河狸这一小众却稀有的物种,渐渐地走进大众视野。无数网友开始关心河狸的生存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繁衍,自发加入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累计在公益平台为阿尔泰山野生动物捐款490万元,一起为自然保护献出一份力。

还有用音乐给自闭症孩子带来改变的爱特乐团、让更多人关注到听障儿童的“爱的分贝”、给4000多位老人拍摄遗照的“高妹”……

正是这些小众公益议题的持续发声,让人们重新注意到了许多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以及存在身边亟需帮扶的特殊群体。

为公益事业开拓数字化土壤

身边并不缺乏善意,很多公益事件可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公益活动更广泛覆盖、更精准触达,更大范围地激发全社会的善意能量,是互联网公益平台探索的重要课题。

依靠互联网公益平台精准的内容分发,公益机构的反馈更及时地推送给捐赠人,带给公益捐赠人更好的参与体验。

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公益机构的流量扶持,更多人有机会刷到视频,参与公益,形成“滚雪球”般的良性循环。

不论是看直播、看综艺、看小说,还是玩游戏、听音乐、买东西,线上公益参与渠道越来越多样,随时、随地、随手参与公益的场景不胜枚举……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为公益事业开拓出一片更广阔且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土壤。

“蓝信封”是广州市海珠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机构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联结志愿者和乡村儿童一对一写信的模式,回应乡村儿童情感倾诉渠道缺失的社会问题。15年来,蓝信封已经为乡村儿童送出101万封信。

为扩大志愿者招募的规模、扩大项目传播范围,2021年12月,蓝信封入驻抖音,在短视频和直播精心运营下,蓝信封不仅在抖音收获了4万多粉丝,还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年龄、学历圈层的捐助者与志愿者。2023年六一期间,抖音公益联合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发起了“给大山孩子的一封信”志愿者招募活动,通过流量扶持等方式,链接了许多用户、博主参与蓝信封项目分享中。不到10天,蓝信封就收到了来自抖音6000多人报名。截至2023年9月,抖音端报名参加蓝信封志愿者的人数已超过12900人。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教授王振耀看来,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天下为公”是融入到民众血液当中的。数字时代下的公益是“平权公益”,每一次透明的展现、每一个事件的传播都是一次公益教育。互联网公益平台恰恰发挥了枢纽作用,通过内容的载量和能量消弭公益与公众的距离感。

字节跳动公益支持的“益童乐园”项目为乡村儿童带来陪伴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与公益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科技向善”不仅推动着公益事业更加规范、高质量发展,也为各领域公益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了许多新模式。

微火成炬,滴水成河。

如果将互联网公益平台比作一个爱心“桥梁”,那么,平台的一边连接的是公众的善意,另一边是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互联网公益平台所做的,就是让双方离得够近,把他们精准有效地黏合在一起,凝聚公益能量,共筑美好生活。(记者 陈听雨)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