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 工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9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绿色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正确看待绿色化之于新型工业化的意义?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绿色化又为我国工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在他看来,绿色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我国尚未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资源仍会保持刚性增长,延续过去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转到绿色低碳发展的轨道上来。以绿色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将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从源头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真正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化是改变产业发展范式的下一个重大机遇,从技术视角看,能源变革、产业动力变革存在弯道超车契机;从产业视角看,碳达峰、碳中和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特别是绿色化变革在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已经显现。

绿色化为新型工业化带来机遇

绿色化正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在史德年看来,新机遇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带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出现新增长曲线。在国际上,我国众多制造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并具备成本优势,全球绿色化转型需求与发展共识需要我国供应链进行支撑,随之将带动包括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出口增长,并拉动国内绿色投资与绿色消费增长。

二是带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全球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离不开我国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规模化供给能力,势必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和先发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三是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如绿氢、工业电加热、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技术将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演进。

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全球工业动力和燃料从化石能源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带来各国比较优势的调整,而我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加工领域拥有全球60%以上的大规模制造能力,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挑战与机遇并存。史德年认为,一是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增长压力并存。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工业增长的重要来源。二是传统产业成本优势与规模优势受损。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绿色转型的经济成本与沉默成本较高,在我国当前制造业利润空间较小的情况下,短期内或将给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三是优势产业竞争压力加剧。随着欧美碳关税、绿色产业补贴等措施的出台,国际竞争规则和格局争夺日趋激烈,我国钢铁、水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优势产业竞争压力将持续增大。

数字赋能绿色化成效初显

数字赋能绿色化的成效正在显现,并真正帮助工业企业实现节能降碳。中国信通院对700余个数字化转型案例进行分析后的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正从单点、局部应用向多领域、多环节持续拓展与深化。一是赋能场景加快向工业全生命周期进行延伸与渗透。其中,生产协同增效场景、用能设备管理场景应用渗透度最高,其次是绿色仓储配送和工艺优化降碳,碳资产管理与固废循环利用场景普及度相对较低。二是机械、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其中机械行业应用占比最高,其次是钢铁与化工,汽车、家电、食品行业应用占比相对较低。在应用成效方面,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字赋能能耗降低成效范围为8%至22.3%,数字赋能生产运营成本降低成效范围为12.2%至26.8%,数字赋能产能提升成效范围为3.9%至13.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正进入密集活跃期,加速从顶层规划走向落地实施。”史德年表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绿色化,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为产业提供指引;二是加大应用示范推进力度,比如今年上海、河南两地都发布了关于数字化碳管理领域的试点通知文件;三是通过建设绿色低碳平台强化服务支撑能力,中国信通院参与工信部组织的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产业界积极推进技术交流与人才互通。

展望未来,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前景广阔。在技术趋势方面,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将逐步走向深度、实质性协同创新。从单点技术向多场景突破、多环节渗透、多领域融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关键资源的跨地域、跨系统、跨组织高效配置,打造产业级双化协同发展生态。在产业趋势方面,双化协同将推动绿色新基建发展,衍生出新的设施与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一是绿色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将得到延伸,创造出能碳综合监测、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新业态与新模式,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将承载更多能耗、碳排放数据集算法运用,三是推动更多智能基础设施部件、智能终端与传感节点的建设。史德年表示:“数字底座与绿色底座将共同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领域创造产业新价值,在生活领域建立绿色低碳生活新方式,在治理领域赋能城市、生态发展。”(作者:本报记者 岳悬



(编辑:旦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