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数字思维,讲好国际传播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 2024年02月27日 文章来源: 中工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条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把“自己讲”“别人讲”同“大家一起讲”结合起来,找到“我们想说的”和“别人想听的”之间的平衡点,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基于时代图景,确立传播目标。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是适应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灰犀牛”“黑天鹅”等国际事件频发,大国形象塑造的紧迫性对中国形象塑造效能提出了时代命题。随着中国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全球治理体系方案,我国正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主张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认知与构建显得愈发重要。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中国软实力崛起的现代阐释。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中华文明积淀之厚、范畴之广、内涵之深、影响之强,在世界历史文化舞台上占据了独特而显著的位置。随着世界文化文明加速交流融合,我国正逐渐形成全方位、多主体、主动讲故事的格局。在软实力溢出的背后,体现的是我国强大的文化自信。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是数字时代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信息传播渠道和人际交往方式。新时代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出海”,从网络文学到动漫艺术再到科幻作品等在世界年轻人中受到热捧,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精神、审美意境、时代潮流乃至政治主张。数字产品多样态的辐射,在话语表达体系中传递出更多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追求,数字化场域也逐渐成为中国形象构建的主阵地。

运用三重维度,塑造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文明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塑造“可信”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公信力。中国形象,应当是值得信任的并且是充满自信的。可信的形象,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在当今全球化、多边主义时代,中国想要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就需要塑造值得信赖的国际形象。从“中国制造”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君子礼序”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一直在对世界各国释放自身的诚信和善意,传播“可信”的中国形象。塑造“可爱”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向心力。通过构建“可爱”的形象,利于国际听众渐进式理解悠久深邃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与大国担当。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TikTok成为大部分国家受欢迎的短视频APP,李子柒视频在YouTube的爆火,国产手游在世界游戏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中国形象的维度也越发多元、生动了起来。人们在喜爱这些产品的同时,就自然更易接受、崇尚其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以及连带着的一整套概念、故事、情感模式乃至于价值观。塑造“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这里的“可敬”既包括“民族中国”的可敬,又囊括“全球中国”的可敬。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展示的是中国精神、大国担当,是让国际民众敬重的大国责任,从信任到喜爱,从喜爱再到发自内心的敬重,中国的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着眼数字思维,讲好中国故事。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国故事,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遵从“叙事弧线”,将宏大叙事和具体叙事相结合,在国际传播全链条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传播效能。注重分众化传播。受众在国家形象构建过程链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要素,形象塑造的取得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反映在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上,因此加强对受众的了解和反馈的把握是研究中国形象传播的关键问题。在信息快速增殖的环境中,需把握国外政要、智库学者、媒体、青年等的不同诉求,进行分众化传播。面对网络知识碎片化、匿名博客的嘈杂论点时,需引导受众提高对各类信息理性思考和批判性理解的能力。丰富多元叙事主体。讲好中国故事,要善用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为中国形象加分。数字时代的技术民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减弱,形成了全民传播的范式。这就要求更为丰富的对话与民间行为主体的参与,通过“离岸传播”,加强与外国文化机构、媒体、学者和网民的合作,共同制作和推广包含中国元素的国际化内容,可有效地打破文化壁垒,增进国家间理解与尊重,提升传播效能。构建智能化传播体系。在全面增强中国形象传播的数字思维中,离不开智能化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AI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确保中国故事以最适宜的形式和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目标受众面前,从而提升传播策略的精确度和个性化水平。同时,要以数字技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如策划一图读懂、数据新闻、短视频等多样形态产品,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贴近性、易通性,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升中国形象传播的温度。(张思芊,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


(编辑: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