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再升级 开启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03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上海的“一网统管”、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福建的“生态云”……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深度、广度边界持续拓展,智慧城市建设也进入发展新阶段。

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到底什么是全域数字化,为何要推进全域数字化?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协同推进、各地方的创新实践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我国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91.6%的地级以上城市、超过65.8%的县级城市均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各地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我国智慧城市从建设各类独立的“点状”信息化系统,到各部门依据管理职能提供“条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再到逐步探索推进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面上”集成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许多城市建设了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进行城市大脑等中枢系统的实践探索,在城市治理决策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但同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新挑战。比如,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不足、产城协同联动不够、数据要素潜能尚未充分发掘、建设运营长效机制仍不健全等,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伴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价值日益凸显,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渗透,驱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向“体系重构、质效提升”的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在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城市管理服务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有力推动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系统变革,但数字化与城镇化仍然需要两条腿协同并跑,仍然存在数字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不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数据应用与城市治理融合不够等问题。

在5月20日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深度、广度边界持续拓展,模式深刻调整,驱动力从以技术驱动为主,向数据资源贯通、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转变;发展模式从条块分割、单点突破向一体推进、协同发展转变;治理服务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服务模式从人人交互向人机协同转变;发展范围从城市内部数字化提升,向城乡统筹、区域协同转变。

以数据要素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

对于“全域数字化转型”,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司长吴晓宁表示,全域数字化转型就是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全过程,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城市全面落地。

“此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推动各领域业务数字化,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面向未来,需要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在城市空间的应用价值,加快健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向数据要智慧,向数据要治理,向数据要品质,向数据要优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白京羽表示,城镇中庞大的网民规模,各类建筑、设施上的多种传感器等创造了大量数字节点,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蕴含了巨大价值。目前,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及配套政策正在完善过程中,数据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真正开放、共享和有效使用的数据量仍然偏低,城市数字化转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的更大作用。

“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是转型之基。”高国力表示,构筑数据新要素体系、数字新技术体系和城市数字新底座将夯实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基础,全方位赋能城市迭代进化、加速创新。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贤刚提出,以标准支撑数据要素赋能体系整体性构建,实现标准与法规、政策间的协同治理,发挥数据要素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中的乘数效应,将是新时期智慧城市标准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