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下半场 “5G+工业互联网”并非伪命题
自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同年“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5G+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已高速发展5年。
5年来,国内5G建设以“适度超前”策略推动,累计投资超过7300亿元,工业互联网也成为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
然而,在普通用户看来,5G除了带来更快的网络速度外,却并没有催生新的应用。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的“高温”也在不断下降。因此,行业中不乏质疑的声音,出现是否过早地推动了5G的发展以及“5G+工业互联网”是不是伪命题的争论。
那么,事实又是怎样呢?
5G商用下半场
业界普遍将每十年作为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周期,如今5G商用五年,无论是在ToC(用户端)还是ToB(行业端)都各有斩获。当5G进入下半场,ToB端成为产业各方角逐的主战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74.8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26个,5G网络从“县县通”向“村村通”持续迈进;超90%的5G基站实现共建共享,5G基站能耗较商用初期下降20%;建成5G行业专网超过3万个;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超42%;5G在采矿业、电力、医疗等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复制,工业领域5G应用逐步从外围环节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深入。
“回首5G发展上半场,我国5G基站数、用户数、用户渗透率领跑全球,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已超越固定宽带,5G创造的赋能价值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6月6日召开的2024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
5G上半场中,ToB端业务已开始崭露头角,并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5G商用五年来,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2.9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目前,5G行业应用加速渗透核心控制环节,其中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3万个,形成了200余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标杆。
按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5G商用以来,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5G建设中,“适度超前”策略确保网络基础设施能够匹配甚至激发市场需求,从而避免了因网络建设滞后而错失商机。5G不仅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更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地方部署加速
在5G赋能下,数实融合加速推进。在6月6日召开的2024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5G行业渗透率超76%,形成头部先行、以大带小的5G应用在行业、企业加速扩散的良好局面。
在这场赛道的角逐中,赋能产业发展是“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
同时,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均实现突破。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5G+工业互联网”进入更深层次的核心业务区域,催生了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型。
“5G的好处是可以把网络无线化,这样可以很好地去部署生产设备。有一种场景是,如果生产线经常需要调整,如对于个性化定制要求比较高和市场变化特别快的企业,5G有很大优势。因为它重新组织生产线的时候不需要对网络重新布线,这是算是(5G应用的)一种刚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在接受采访中这样说道。
“从全球视角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工厂,都在探索一种无线技术,以加快工业企业的柔性生产。特别是当前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内部产线的调整需求也非常大。而5G正好能通过其无线化特性和超远距离的使用,为企业的产线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网络条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副主任、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沈彬讲道。5G应用从视频巡检等外围环节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产品服务等各环节深入拓展,涌现出机器视觉质量检测、现场辅助装配等20大典型场景。
五年来,“5G+工业互联网”成为各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的重点项目.
以四川为例。目前四川已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加速赋能工业经济各领域全过程。预计到2027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数突破1万家,累计标识解析量超过500亿次。
根据各地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2024年,重庆计划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实施“机器人+”行动,扩大“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启动5个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新建5个未来工厂、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天津新建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个5G全连接工厂;辽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
运营商角逐正酣
除了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外,五年间,我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5G专网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不仅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也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余晓晖解释称,“5G+工业互联网”的明显特点是增量变革(或叫边缘变革)切入。因为工业讲究稳定性、可靠性,所以一般会从边缘化的、增量的部分先去运用它。比如5G与计算机视觉结合做质量检测。
为满足工业领域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联通发布了5G工业制造专网。如中国联通联合华为在重庆长安汽车集团全球总部部署国内首个5G+MEC高可靠工业专网、打造了施耐德业界首个商用“5G+PLC”柔性产线。据资料显示,2022年至今,中国联通持续迭代升级联通5G专网PLUS产品体系,累计服务超过9000家行业专网客户。
中国移动为众多工业企业建设5G专网,已有30多个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3400多个工业领域的典型商用案例落地。其典型的案例为中国移动的“5G物联专网新能源绿色工厂”项目,该项目是中国移动为宁德时代建成横跨福建、江苏、四川等7个省份、9大基地、47厂区,总覆盖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的企业5G专网。
中国电信与安徽海螺集团开展“5G+AI+智慧装船”项目;在陕煤集团曹家滩智能矿山,中国电信在全球首次将RedCap等5G-A关键技术成功引入智能矿山场景;中国电信为宝钢打造了低时延、高可靠的5G专网……据不完全统计,打造5G专网8000余个,在5G工业专网方面,向“超宽、超稳、超准、超简、超轻”全面升级。
此外,三大运营商也推出了适合中国工业企业运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搭载上5G、5G-A等技术,助力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
如中国电信推出天翼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3+3”平台体系和全栈能力,通过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入口,技术、数据、业务3个核心能力引擎,建成了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同时,打造了企业专属平台,如海螺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5G的加持下智慧化应用全面融入企业生产管理全流程。
中国移动利用数智化底座提升产业服务深度,打造了OnePower国家级的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据了解,中国移动OnePower平台已服务500+家企业,覆盖31个省区市、95个地市。
中国联通格物Unilink工业互联网平台聚合5G、AI、工业大数据、标识解析等核心能力,以“一平台三中台”为核心,支持海量制造资源灵活高效接入、工业数据集成处理和建模分析、工业应用敏捷开发和运行,让工业流程更加智能。
5年来,三大运营商抢夺“5G+工业互联网”赛道上,角逐正酣。
行业挑战仍存
然而,在“5G+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也成为不少人提出质疑的关键所在。
例如,尽管工业5G芯片、模组以及网关的价格正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成本仍高于中小企业预期。这种成本压力使得一些企业在引入新技术时持观望态度。
此外,虽然“5G+工业互联网”在多个领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应用场景仍呈点状态势,有待继续拓展普及,产业生态有待完善。工业领域细分行业众多,工业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变得更为复杂,想要实现规模复制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李福昌认为,要更深入地理解行业需求,通信与垂直行业的相互理解仍需加强。统一技术标准虽能降低成本,但也要考虑行业差异,要在个性中寻找共性。
其次是5G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有线和无线的融合以及连接和计算的融合,以提升整体解决方案。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长期存在多样化的系统和标准,且系统的更新换代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替换。因此,在推行5G技术时,通信行业所追求的统一标准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多样性之间产生了显著的矛盾。
对此,李福昌建议:首先,对于初创或中小企业,引入5G和5G-A时可以更加大胆创新,而对于智能化程度已经较高的企业,则需要考虑如何与现有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其次,明确5G专网或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方向。如果仅定位于生产管理类应用,实施难度相对较低。但如果要实现核心生产环节全数字化、全5G化,那么技术方案的难度就需要综合考量了。
最后,注重生态合作也是关键。对于工厂等中小企业而言,很难通过自身规模来带动产业链,与运营商、设备商、平台厂商等的协同合作,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推动数字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6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3GPPRAN第104次会议上正式宣布5G-Ad-vanced(简称5G-A)R18标准冻结,为拓宽5G行业应用带来更大的帮助。5G-A不但能满足大量在特定场景下对高质量移动网络的迫切需求,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上网体验;更能够拓宽5G的应用场景,加快5G在各行业的渗透,进一步发挥5G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基于现有5G良好技术产业和市场发展,5G进入向5G-A演进阶段,实现10倍速率提升、更大规模连接和更低时延等特性,更为重要的是持续扩展了更多融合应用场景。5G-A是5G向6G演进的中间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为5G发展定义新的目标和能力,为6G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2023年12月22日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背后,无论是5G、5G-A、6G,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都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耿鹏飞)
(编辑: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