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23日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随着以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乡村文旅的多种新业态新模式,开辟了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深度融合农文旅,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效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不断更新迭代的数字技术,未来将持续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农文旅深度融合是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离不开乡土特色,需要农民积极参与,只有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农耕文明底色厚重的中国乡村,因有数字技术介入,如今展现出数字乡村的崭新面貌,业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体现就是促进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比如,VR农耕生活体验、直播非遗手工制作、云游乡村生活美景等,顺应了信息时代人们便捷获取信息内容的需求,提供了享受文化、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的新场景。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乡村通过数字技术整合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乡村文旅活动、田园自然风光等资源,打造农文旅数字项目,推出农文旅特色产品及服务,培育出乡村文化消费新市场,提升了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附加值。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有效手段。数字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传统的乡村文化插上现代数字技术的翅膀,宣传展示和体验的空间快速放大,超越了乡村地域的时空限制,而内容聚焦的核心仍是乡景乡情。采用受众容易接受的营销模式,推出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文旅融合产品及服务,激发了游客奔赴乡村感受体验的消费热情,也影响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
提质升级是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乡村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内涵及多样的形态,但是目前很多乡村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受专业人才少、资金投入有限、创意不足、交通欠发达等多种因素制约,产品、服务以及产业规模处在相对较低的层次,需要提质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的实施。为进一步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今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就明确要求,到2024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提质升级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注入了科技力量,在供给侧打开新的视野,带来新的观念和手段,用数字化方式调动和盘活了乡村文旅的存量资源,突破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传统模式,拓展出新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数字技术让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更加顺畅,需求侧的信息反馈更加快捷,提高了乡村文旅产品的精准度,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游客对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特色化、体验感、高品质的需求,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数字技术“飞入乡村百姓家”。比如,抖音、飞猪旅行、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推出行动方案,实施2024年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行动,就力求通过乡村旅游数字提升,将新兴技术与本地资源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产品类型愈加丰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服务水平和方式不断改善,产业规模逐渐增大。
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持续创新
持续创新是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创意特性,发展高质量业态就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游客偏好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数字技术具有不断突破、快速迭代的特质,可以为开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文旅新业态新空间,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创新理念,在新技术加持下,注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建立具有互动性、体验感的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产品体系。
时下,在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拥抱数字时代的新业态上,乡村智慧旅游也正在进行探索实践。面向未来,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还需要激发乡村文旅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吸引和培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发挥市场的创新作用,鼓励创新主体在农文旅深度融合、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上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开发出较为新颖的数字技术赋能模式及场景,以满足文旅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崔文佳 作者系中共朝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