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荟|人工智能国产化(上)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25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人工智能国产化(上)

近期,中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中国血统AI大模型DeepSeek-R1,给全球AI行业带来惊喜。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从核心算法的自主研发到智能芯片的突破,从智能制造的应用实践到政策环境的优化,人工智能国产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报就这些话题面向全社会征集稿件,不少读者踊跃投稿。现将部分读者的精彩观点汇集如下。

人工智能国产化:一场关乎未来的关键突围

如果说春晚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是宇树科技机器人表演,那么更振奋人心的是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而出,人工智能国产化迈出矫健的第一步。

全球AI竞争进入白热化,中国企业推出完全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标志着这场技术革命已到达关键赛点。人工智能国产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关乎国家科技主权、产业安全与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国产AI的首要命题。OpenAI、谷歌等企业掌握着算法框架、芯片架构等底层技术,形成事实上的技术霸权。中国企业突破Transformer架构专利壁垒,自主开发出性能媲美GPT-4的大模型,在预训练、多模态等关键领域实现原创突破,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正在重塑全球AI技术版图。

产业链自主化构建展现中国智慧。华为昇腾芯片突破7纳米制程,百度昆仑芯实现国产替代,从AI芯片到算法框架的完整技术栈逐步成型。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算法企业联合芯片厂商优化算力效率,互联网平台开放场景验证模型性能,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正在孵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AI发展路径。

数据要素的自主治理彰显国家担当。当前数据成为算力、人工智能等进一步发展的“养料”。深度求索等企业研发的联邦学习技术,在保障数据主权的前提下实现跨域知识共享,为全球数据治理提供了创新方案。这种技术伦理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之道,正在定义AI发展的新范式。

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前,人工智能国产化已超越技术竞赛的范畴,成为检验国家创新体系成熟度的试金石。这场突围战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AI治理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为人类智能文明贡献东方智慧。 (乐博)

点亮国产人工智能之光

在科技浪潮汹涌的当下,人工智能宛如一颗璀璨却又高悬的星辰,照亮并驱动着各行各业前行,而其国产化进程更是备受瞩目。

曾几何时,国外的人工智能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在算法、芯片等核心领域一骑绝尘,让我们望尘莫及。诸多国内企业只能依赖进口技术,犹如在他人屋檐下“借光”,不仅要付出高昂成本,还面临技术封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困境恰似磨刀石,磨砺出国产化的锋芒。

如今,一批批国内科研团队扎根实验室,从基础研究开始,探寻适合本土需求的算法架构。他们不盲目跟风,挖掘如中医诊断、方言识别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数据宝藏,为模型注入独特“基因”。企业也加大投入,力求突破芯片瓶颈,以摆脱算力受制于人的窘迫。这背后是不甘人后的民族气节,是自立自强的奋进姿态。

人工智能国产化,意义远超技术范畴。于经济领域,它催生新兴产业集群,从智能安防到智慧医疗,创造海量就业与财富增值机会;于文化层面,它助力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古老技艺借AI之手重焕生机;在安全维度,自主可控的AI守护着国家信息、国防等关键领域大门,筑牢安全防线。最近火出圈的DeepSeek-R1,就是中国血统AI的典范,它是国产AI在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骄傲。

诚然,前路仍荆棘丛生,资金短缺、人才外流等问题时有困扰。但只要我们坚定决心,以政策为指引、以创新为燃料、以人才为引擎,人工智能国产化必将乘风破浪,让“中国智造”的智能之光闪耀世界舞台,书写属于东方大国的科技传奇新篇章。(赵登峰)

中国AI产业的生态重构与全球突围

站在新纪元的门槛上,中国AI产业展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全新发展范式的诞生。这种以开源为纽带、以垂直整合为支撑、以普惠为价值导向的“中国模式”,正在改写全球创新版图。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之际,中国AI产业正以独特的路径实现弯道超车。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崛起,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更构建起从芯片到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展现出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强劲势头。

中国AI企业独创的“普惠开源”模式,正在重塑全球技术扩散路径。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催生出垂直整合的国产化产业链:华为昇腾芯片将算力效率提升40%,阿里云实现30分钟快速部署,应用层的日均API调用量突破1亿次,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商业”闭环。

在底层技术突破方面,中国AI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创新能力。动态稀疏激活网络(DSAN)技术在1750亿参数规模下,将训练能耗降低65%,这一突破直接改写了“大模型必伴随高能耗”的行业定律。硬件适配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昇腾910芯片集群实现了中国在AI算力基座上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当前中国AI产业已进入质变前夜:5G-A可以提供10倍网络能力及多维度新能力,RISC-V生态成熟催生“AI Foundry”新模式,生物计算等前沿领域开始构筑技术护城河。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正主导IEEE P2851多模态系统标准制定,这意味着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规则话语权。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当AI企业渗透率突破16%临界点(现为21%)后,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期。预计未来3年,中国有望在5个以上关键领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当西方仍在争论AI伦理时,中国企业已用“可用、可控、可负担”的技术体系,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选择。这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或许正拉开智能时代权力转移的序幕。 (张俊)

AI国产浪潮起 运营商扬帆新动力

在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DeepSeek-R1这一里程碑式AI大模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国产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中国。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这不仅是技术迭代升级的信号,更是重塑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机遇。

AI国产化意味着通信运营商将拥有更加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在5G、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国产AI技术将为运营商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助力网络优化、故障预测与智能运维,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将极大增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为用户构建更加安全的通信环境。此外,AI国产化还将激发通信运营商的创新活力。基于国产AI技术,运营商可以探索更多新业务新模式,如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等,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这不仅将提升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国产化是通信运营商把握未来、重塑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运营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国产AI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在通信行业的广泛应用,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王久发)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