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王宝友: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创新应用 释放产业潜力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3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加速向产业全过程、各领域融合渗透,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将更具实效,人工智能的开发门槛将持续降低,围绕“数据+算力+算法”的技术集成创新持续加快,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为制造业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已连续八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明确为重点任务之一。从2018年的“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到去年的“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再到今年的“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政策连续、目标清晰、赋能显著。“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已融入49个行业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带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王宝友说。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基础设施的作用不断彰显,王宝友表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要从三个方面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加强产业科技供给。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强化工业互联网软硬件等基础领域协同攻关,破解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难题。深化“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工业级5G产品研发推广,打造以5G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网络体系。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加快推动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

二是分级分业深化应用推广。加快建设5G工厂,制定完善5G工厂标准,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系统化培育解决方案及服务商,形成“小快轻准”的普惠性数字工具产品。加快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深度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融合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共享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转型。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活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进园区、基地、集群,服务地方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产线、车间、工厂、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围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融合应用等领域,加快工业互联网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壮大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人才队伍,丰富院校教学资源,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建设。加大工业要素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力度,发挥好工业数据资源作用。用好用足财政、税收、金融相关政策,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配套出海。

推进新型工业化,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至关重要。王宝友强调,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亟须培养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要掌握生产运营技术,也要熟练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王宝友说,“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需求,加强前瞻性布局,培养更多具有复合能力的数字人才,为产业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制造

充分释放产业潜力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性能和效率不断提升,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展现出诸多优势,将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技术普惠、效率提升和生态共建的新阶段,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将加速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及高价值场景渗透,释放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巨大潜力。”王宝友说。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天然的场景优势和规模优势。”王宝友说,我国工业形成了全、多、大的独特优势,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为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和应用落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现实场景。

王宝友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我国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他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夯实应用赋能基础。鼓励AI厂商、平台厂商以及工业技术服务商等协同创新,加快培育一批面向生产制造场景的人工智能模型,孵化一批低成本、高价值的智能应用,研发一批工业级人工智能产品。

二是强化数据供给,释放工业数据价值。加强公共数据资源整合,依托国家级工业数据中心和资源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沉淀核心数据语料库、提示词库。鼓励行业企业基于可信数据空间开展数据集共享流通应用。

三是强化场景牵引,加快工业应用推广。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鼓励高端装备、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工业模型在装备智能化、研发创新、生产综合优化等典型场景开展应用探索,打造标杆应用案例。

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壮大产业自主生态。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安全的风险感知、应急响应、快速处置能力,保障工业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持续完善开源生态,推动知识和技术流通共享,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

谈及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影响,王宝友表示,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未来生产制造将更加柔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门槛进一步降低,智能制造装备将更加低成本、高智能、高效率,能够完成更复杂的生产制造任务。”王宝友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有望进一步提升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等互联互通水平,提高生产质效,智能工厂有望实现完全自组织、自决策、自优化、自识别、自适应。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