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立体汉字手工网络达人牛楠:技术赋能汉字 传统焕发新光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22日 文章来源: 《中国网信》2025年第2期
牛楠
3D打印立体汉字手工网络达人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中华文祖”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当古老的文字创作出来的那一刻,白日里突然下起了一场粟米雨,后人为了纪念仓颉的贡献将这一天命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汉字深深镌刻在华夏的记忆之中,成为后世文字发展的基石,古老的线条,唤醒着文明的晨曦。每一个汉字如同一幅图画,描绘着世间万物,是华夏始祖沟通天地人神的密码。

古人以弦象月,以圆象日,以流动之形象水,以升腾之义象火,汉字并非脱离天地万物的牵强附会,而是世间万物的高度抽象,蕴含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自1899年甲骨文被首次发现,开启了一段尘封数千年的古代文明,它将时光凿破,被风沙掩埋的历史一点一点再现。甲骨文及金文,历经夏商周数千载风霜,跨越时空,意蕴犹存,至今仍能窥见其意蕴一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带来的是一场文字的变革,史书记载丞相李斯用小篆对文字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文字。汉隶则承秦篆而来,展现着两千年前大汉的磅礴气象。东汉时造纸术的出现,让汉字的书写跨越千年的简帛时代,推动文明的进程。盛唐时期颜真卿的《干禄字书》,奠定汉字规范化的基础。唐朝中后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逐渐形成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的固定字形,成为字形方正、更为规范和稳固的宋体字。宋体和仿宋体又成为如今印刷业的规范用字。

汉字不仅是文字,更是文明,是散落在人间的中国式浪漫。曾经,在海拔4000米的四川螺髻山上,我看到一株傲雪挺拔的松树,其树枝苍劲、古拙、雄伟浑厚,如同汉隶的笔画,左右分张,起伏有致。在这一刻,我体会到古人作字像万物而有灵,天地、树木、河流,他们把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感情融入汉字当中,镶嵌在这纵横交错的笔画之间。

“甲金刻于器,二篆书于竹”,由于刻画书写文字的载体不同,金文、篆书以纵向取势,隶书则以横向取势,故如松柏之苍劲,纵横之象共同形成我们如今的方块字,再发展到楷书阶段,基本完成了汉字的演变历史,再到魏晋时期的书法时代,汉字离艺术的脚步越来越近。如今,数字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了我们的交流效率,但也导致不少人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书写产生了陌生感,提笔忘字的情形时有发生。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传播文化需要载体。那么,汉字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造出自己的优势?

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为汉字带来传承与创新的契机,彰显强大的光彩和生命力。在短视频平台,我们通过直观的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和传统文化之美。汉字难写、难记、难认,可以通过哪些数字技术来展现它的美,让更多人读懂汉字的魅力呢?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直到2018年我开始接触3D打印技术后,终于有了答案。3D打印为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打破了传统制造方式对工艺的诸多限制,许多之前难以实现的立体结构都可以在3D打印下轻松实现。传统的汉字,虽然只有“永字八法”八种基本的笔画,但如果做成立体的组合,则变化莫测,形态无穷无尽。当三维造型的汉字在流光中旋转时,就不再只是纸面上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的艺术品,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让久远的汉字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从远古演化而来的古老汉字被3D打印赋予新的内涵,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福、禄、寿三者合一,是人们对世俗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儒、释、道三字合一,是“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情怀;纵横交错的“中華”二字,用榫卯技术同横平竖直的汉字相结合,蕴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思想以及古人“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

“福、禄、寿”“儒、释、道”“中華”等在旋转中变换出不同字样。

光影相随的三维几何造型在虚实、有无之间,融进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深邃积淀,向世界演绎着古老东方独有的人文精神。

在重庆江北嘴,一座五米高的立体汉字“重庆”入镜春节申遗成功后的2025年央视春晚,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让方块字在纵横上下之间传递出中华文化超越时空之美。希望汉字在互联网时代也能跨越千山万水,在我们这一代屹立于世界的每一处角落,用同一种符号将地球村紧密连接在一起,彰显汉字在新时代的魅力,继续书写中华文明的故事。


作者简介:牛楠因其创作的3D打印立体汉字手工作品而被广大网友熟知,他运用3D打印技术将传统元素与立体汉字有机结合,在社交媒体发布了城市地名、二十四节气以及百家姓等汉字创意系列作品。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