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前瞻布局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 构筑全社会新型协作体系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运行模式。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也对传统社会协作关系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分布式、透明可信等技术特性成为重构社会协作体系的重要工具。构建覆盖全国、链接全球的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赋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数字时代呼唤新型社会协作关系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并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生产力指数级提升。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背后,传统依赖协商式、契约式与中介式的社会协作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往往难以高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和资源,暴露出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数字时代的新需求,构建新型社会协作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数字时代对数据安全可信流通的需求。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的安全可信流通对于驱动经济创新发展、助力社会精细治理、全方位赋能数字时代繁荣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数据流通方式面临数据隐私泄露、数据篡改、数据孤岛等诸多问题,亟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可信的数据流通机制。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患者的医疗数据需要在医院、保险公司、药厂、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之间安全共享,但同时又必须保护患者隐私,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数据协作模式。
第二,数字经济对公平合理协作生态的需求。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兴起,改变传统的雇佣模式。在此背景下,传统利益分配机制的局限性凸显,引发平台垄断、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创新,更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公平、透明、高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据各方贡献合理分配利益,激励各方参与积极性,释放价值创造的活力。
第三,价值传递对高效支付结算体系的需求。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微粒化、高频次的交易场景不断涌现。在物联网场景中,数以亿计的智能设备之间可能需要进行实时、微额的交易结算,这对支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跨境支付领域,传统的支付方式存在手续繁琐、费用高昂、到账时间慢等问题,影响跨境贸易的效率和便利性。传统的支付结算体系难以满足这些交易场景的需求,亟须构建一种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支付结算体系,以支撑数字经济价值传递。
区块链多特性化解社会协作难题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可追溯、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等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为数据的安全存储、可信共享和高效协作提供技术保障,在重构社会协作体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与加密特性保障数据安全可信流通。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特性将数据分散存储于多个节点,避免了中心化存储的单点故障风险。其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使用数据。结合隐私计算技术,例如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能够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在数据共享和使用过程中,其具体内容不会被暴露,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促进数据安全可信流通。
第二,区块链智能合约与开放透明特性赋能公平协作生态构建。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够把复杂的利益分配规则精准地转换为计算机代码,并嵌入合约当中。一旦预设条件满足,合约便会按照既定逻辑自行启动执行流程,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切实保障参与各方依据自身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精准、公平地获取与之匹配的利益回报,最大程度避免利益分配不均或纠纷的产生。同时,在区块链架构下,所有参与其中的主体均能以平等的权限实时获取相关信息,且随时可供各方进行交叉验证,从源头上确保信息真实性,有助于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协作生态。
第三,区块链价值直接传递机制有助于构建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新体系。区块链点对点的价值传递特性不同于传统中心化金融机构的中介模式,使价值能够在参与方之间直接、快速流通。交易双方可以快速地进行资金转移,无需等待中介机构的审核和处理,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同时,价值直接传递减少了中介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例如,在跨境支付中,在合规监管条件下,区块链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紧密结合,构建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体系,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资金转移,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为新型社会协作体系建设提供通用数字基座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密度、高质量生产力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即将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构建新型社会协作体系日益迫切。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我们需要前瞻布局覆盖全国、链接全球的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打造超大规模、超强算力、高安全性的分布式数字基础设施,为各行各业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协作体系提供通用数字基座。
第一,构建区块链通用算力和共性服务能力。通过建立遍布全国的算力节点,为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构建强大的区块链通用算力,利用分布式节点布局和高效的共识机制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存储,为各类社会协作应用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同时,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可提供一系列共性服务能力。可信数字身份认证为每个参与社会协作的个体和机构提供唯一的、可信的数字身份标识,确保身份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基于数字人民币的支付结算能力保障快速、便捷、安全的支付结算,支持各种微粒化、高频次的交易场景;监管能力通过对区块链网络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监管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监管信息,保障社会协作的合法合规进行。
第二,促进跨领域、跨行业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共享。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通过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和加密技术,高性能融合隐私计算,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利用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可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域数据的自动化管理和共享。不同企业和机构可以在“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所需数据,促进业务协同和创新。例如,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通过数据协同可以支持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远程医疗诊断、跨境支付结算、智能交通调度等应用,提高社会精细化治理水平。
第三,提供标准化的智能合约框架与开发工具。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智能合约框架与开发工具,降低智能合约的开发门槛,促进智能合约在社会协作中的广泛应用。标准化的智能合约框架将规范智能合约的编写、部署和执行流程,确保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发工具将提供丰富的代码库、调试工具和测试环境,帮助开发者快速开发和部署智能合约。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标准化的智能合约框架下进行定制化开发,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应对多元复杂的业务场景。
多措并举加快布局覆盖全国的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
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作为构筑新型社会协作体系的通用基础设施,对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很高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全面推进。为加快布局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区块链网络,打造覆盖全国的新型分布式数字基础设施,需要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数据接入和应用试点等多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
第一,持续加强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区块链与高性能隐私计算技术的融合,优化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架构和密码学算法,加快研发新一代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完成千万级节点分布式部署、满足每秒千万笔数据交易的技术突破,同时确保高可靠性的隐私数据保护。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区块链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国家各领域超大规模区块链应用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支撑。

2024年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区块链与隐私计算论坛”在北京举行。
第二,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加快制定涵盖技术、应用和安全三大领域的标准体系,重点明确系统架构、接口协议、数据格式等核心要素,确保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同时,要积极推进区块链标准化组织建设,构建完善的标准制定机制,优先制定金融、贸易等重点领域标准,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参与标准制定工作。此外,深入开展标准宣贯推广,通过试点示范、培训交流等方式推动标准落地实施。
第三,推动各领域高价值数据资源接入。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体系。在确保“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推动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等多元数据资源与区块链网络对接,实现数据要素的安全流动和高效配置。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大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定价、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各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支撑,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开展需求导向的重大场景试点应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全国性的区块链网络节点建设与试点应用。加强政府引导,率先支持中央企业、大型国企、龙头企业等利用区块链网络开展业务创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同时“以场景磨砺技术”推进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不断成熟,为构筑全社会新型协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