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遵循伦理规范和国家法律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聚焦AI应用与治理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应用到各行各业,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在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带来很多风险挑战。
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AI成为四大议题之一。从现场令人惊叹的科技展示,到各分论坛上唇枪舌剑的思想交锋,AI热度持续飙升。
中外嘉宾表示,要多方协作、动态治理、伦理优先、法治保障、技术透明,平衡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治理。既不扼杀创新动力,又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人类。
AI的平权化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的一件事就是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AI的每一个进展都如此的激动人心”“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在“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AI:如何做到应用与治理的平衡推进”“加强数字能力建设,跨越数字鸿沟”等分论坛上,《法治日报》记者听到多位嘉宾如此感慨。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其中DeepSeek带来的影响力尤为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DeepSeek是近两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系统性、规模性的创新,也是中国对全球的重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称,DeepSeek打破了寡头垄断的局面,推动AI产业进入充分竞争阶段,实现了从技术能力向产业能力的转变,构建起传统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
“今年春节期间,众多企业CEO都在研究如何将DeepSeek应用到企业运营中。”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刘建刚表示,DeepSeek作为低价、开源的推理大模型,提供了可快速部署的技术架构,有力推动了AI平权化发展。他提出:“未来,AI就像水和电一样,会成为一种基本资源,人人都能使用”。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介绍,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全球经济的格局。香港已经将人工智能列为关键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创新并赋能各行各业发展。
乘着数字化转型浪潮,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企业运营模式。飞书产品副总裁施凯文提出,AI第一次让“三流人才”能够做出“一流人才”的工作成果,为企业发展带来全新契机。
新加坡贸工部前首席经济学家、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有望成为下一个全球生产力革命的推动者。
构建AI安全护栏
随着AI技术“狂飙式”发展,一个令人不安的场景或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本应协助人类的AI,可能因为算法偏差或外部操纵,做出违背伦理、违反法律、危及人类利益的决策……
“与蒸汽机、电力等增强人类体力的技术不同,AI直接赋能人类大脑,涉及计算与认知的深度融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战略官、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杨燕青将AI特性描述为“类人”,这使得AI既能带来生产力提升,也可能引发威胁人类生存的风险。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和安全之间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
“AI技术发展的同时,可以同步构建有效的‘安全护栏’。”曾毅建议,将伦理安全融入AI开发的底层设计,并视为“第一性原则”,不可删除、不可违背。AI的伦理安全应成为技术发展的基因,确保其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
张亚勤进一步将AI风险分解为可信度与可控性两个层面。他指出,可信度要求AI在执行任务时遵循人类期望、伦理规范和国家法律,不产生误导性、有害或不公平的结果;可控性则确保人类能有效监控、干预和纠正AI行为,避免失控或不可预测的后果。
“智能体的广泛运用,起码让AI的风险高了一倍。”张亚勤表示,就可能存在的风险而言,设定技术红线与边界是关键。如限制智能体自我复制,以降低失控风险。
针对通过制定标准能否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vivo首席安全官鲁京辉指出,安全性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制定法律或规则来解决,需要形成共识,但技术共识无法消弭政治分歧,需正视地缘现实。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于2024年实施,对高风险AI系统设定了严格的透明度和问责要求。今年3月,我国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在全球率先提出保障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的“中国方案”。
建立AI的“安全护栏”,需要技术、市场、政策、伦理的多轨并行。
掀起AI新浪潮
AI将把人类带向何方?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论坛期间,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外嘉宾热议的焦点,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无限遐想。
记者注意到,很多嘉宾通过类比电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指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如今的人工智能,虽已在部分领域落地,但未来很可能催生全新的业务模式,重塑社会形态。
“当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正在从生成式AI走向Agent智能,从预训练走向推理,从信息智能走向物理智能、具身智能。”张亚勤表示,其中,相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作为具身智能最具潜力且最易落地的应用,有望率先实现大规模商用。
曾毅提出,自然演化规律正逐步融入人工智能的计算体系,未来人工智能需在计算机制上借鉴自然机制,包括人类学习、发育和演化机制,有望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新高度。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工业革命单纯追求效率不同,更注重个性化。以浙江一家成衣制造公司为例,借助AI实现了成衣的个性化定制,最大程度满足了个人需求。
施凯文认为,AI的发展就如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正处于蓄力阶段。未来几年,AI将从硬件到软件实现全面的更新换代,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需求和发展思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还提出,未来,机器人文明可能全面取代人类文明。或者,人类通过技术改造自身,突破生命伦理限制,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当全球众多国家与机构积极探讨人工智能合作契机时,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美国限制技术流动、设置关税等行为,严重阻碍了全球技术的整体进步。”挪威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前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院长卡尔・费说。
英国励讯集团公共事务总裁、爱思唯尔董事长池永硕强调,全球AI发展不应被单一国家主导,应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企业竞争思维,重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