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搭台,6G创新乘风破浪
移动通信技术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息——正当5G演进技术5G-A的商用方兴未艾之时,6G的讨论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今年两会期间,“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上,6G成为焦点之一,各大企业纷纷展示了多项6G关键进展和未来愿景。间隔不到一个月,3月29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期间的“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来自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6G发展的前景。
全球聚焦,北京先行
北京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发展6G技术不仅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战略。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表示,北京市率先布局6G领域,发布《北京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央地共建中关村泛联院,为6G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优势,推动6G技术创新发展,包括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搭建技术验证平台体系和协同推进国际标准等。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北京市海淀区科信局局长何建吾指出,海淀区作为经济、科教和人才强区,将持续强化政策和资源要素供给,打造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海淀区在6G语义通信、信道建模等基础领域已开展深入研究,并牵头组建北京6G实验室,全力构建6G创新生态。
多方合作,前景广阔
6G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论坛上,专家们围绕6G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为6G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表示,中国移动将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一体化融合创新,推动6G与AI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验证。同时,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促进6G产业多元化发展。此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技术体系,降低产业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围绕“6G+AI的融合创新之路”作重要报告。他提出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通信系统的熵减,构建智简通信系统架构,降低系统复杂度、功耗和成本,提升频谱效率和覆盖能力。张平院士强调了AI与通信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6G技术在语义信息论等领域的突破。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介绍了北邮在6G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强调高校在6G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6G人才。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Tony Quek以“6G中的人工智能原生网络”为题做报告,探讨了6G技术的未来愿景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他认为6G将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支持新的应用场景,AI将在6G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Tony Quek还介绍了新加坡在6G技术研发方面的项目,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分享了“多样化场景驱动的6G网络”报告,提出智简内生6G网络构想。通过“底座+内核+中枢”的架构,实现功能和资源的按需编排和组合,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中国移动携手中关村泛联院已完成高性能、高弹性6G云化资源底座的研发,并搭建了6G智简内生原型系统。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围绕星地融合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展开探讨,指出6G将通过星地融合实现立体全域覆盖,支持新应用场景。他强调了低轨卫星通信在稀疏覆盖中的优势及其与地面移动通信的互补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信科在星地融合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的成果。
诺基亚高级标准化负责人Balazs Bertenyi围绕6G架构的愿景展开,强调 6G的核心价值将源于多元化应用,推动生态系统转变。他认为6G架构应遵循统一、简化、模块化原则,注重可持续性、韧性和安全性,AI与机器学习将成为6G的关键驱动力。
多项成果,助力发展
在本次论坛上,一系列6G创新成果发布,展示了6G技术的发展潜力。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编制的《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正式发布。白皮书分析了国内外6G布局及发展态势,总结了北京6G资源优势及创新成果,为北京打造全球6G技术策源地及示范应用标杆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
中关村泛联院与多家产学研伙伴携手开展6G研发,并发布了多项创新成果,包括:高容错多视角沉浸式语义通信原型平台,聚焦语义信息新维度与新层次通信方法,突破了多视角沉浸式视频传输中信源信道能力匹配难题,满足了沉浸式业务在弱网环境下的高容错、多视角传输需求;多通道终端硬件仿真平台,基于通用异构硬件处理单元,实现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多样化功能,为产业伙伴6G新技术验证与联合创新提供了基础验证能力;全球首个无线环境知识库和信道大模型的构建,涵盖70余种复杂场景知识,实现了环境与信道精准映射,提升了信道预测精度,支撑6G通信系统从被动调整向主动适应环境转变;6G天地一体高性能核心芯片,是全球首次面向6G空天地一体的滤波器,采用高集成化、国产化、绿色化设计思想,加速了6G天地一体通信产业链的融合和发展;双频通感立体网络,融合4.9G通感网和毫米波通感网的优势,为智慧城市、无人机飞控等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6G领域的前沿成果,也为推动6G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进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目前,各国在6G研发上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虽然在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6G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商用,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迈向“万物智联”的新时代。其中,通过政策支持、科研投入、产业链协同及国际合作,北京正加速从“技术跟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型,为全球6G生态贡献核心力量。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