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天路再添“数字之翼” 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实现5G全覆盖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0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近日建成投运的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以下简称“三期工程”),是青海民航发展史上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15.8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与17.3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无缝衔接,21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这些数字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拓展,更对信息流动的“大动脉”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域5G覆盖、部分区域5G-A覆盖,三期工程在建设之初就做好了准备拥抱智慧化未来,为打造青藏高原智慧机场群再添“数字之翼”!这背后,离不开通信人的超前部署和精密规划。

一张图 四同步

畅通信号助力T3启航

机场是旅客感知青海的“第一窗口”,而机场的通信网络则是旅客与外界连接的“第一触点”。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项目竣工之日,便是信号畅通之时!”青海铁塔通信发展部项目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杜发辉说,“一张规划图、四个同步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模式,确保了通信建设与机场主体工程严丝合缝,节省了宝贵的工期与资源。”

青海铁塔作为三期工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方,紧密协同电信企业等各方,超前部署、深度融入。早在2020年机场三期扩建蓝图规划之时,青海铁塔便主动出击,与机场建设指挥部建立了紧密的协同机制,以“方案引领模式”实现规划统筹,整合客户需求和业主要求制定最终方案。“和早些年三家电信企业独自建设相比,铁塔公司统筹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大便利的。”机场建设指挥部信息化项目高级主管马聪说。

建设标准统一了。所有通信设施建设都实时跟进机场指挥部建设进度,提前明确机场不同区域的信号质量及系统容量需求、技术演进需求等,确保了整体的信号覆盖质量。

空间资源节省了。在图纸设计期,科学预留好管线、桥架、机房位置等,并指定最佳位置建设汇聚机房,尽可能地让通信设施融入机场主体,在兼顾功能和美观的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施工管理便捷了。机场施工涉及多个专业交叉进行,如高空作业、电力作业,“铁塔公司和我们建立了联合调度机制后,相关的对接沟通工作从‘一对三’变成‘一对一’,管理起来更高效更规范。”马聪表示。

青海铁塔全面整合三家电信企业的5G/4G公网覆盖需求,不同场景需求采用不同覆盖方案。T3航站楼、GTC(综合换乘中心)、ITC和业务办公大楼、职工公寓楼新建有源室内分布系统;酒店、安保中心、机务和场务用房新建无源室内分布系统,总面积达41万平方米。GTC内新建汇聚机房、传输设施,新老区域新建宏站5个。与电信企业自建相关通信基础设施相比,总投资降幅超30%,累计节省行业投资1000余万元。

高标准 新标杆

打造青海“数字空中门户”

面对机场方提出的“国内一流、高原标杆”的高标准建设要求,青海铁塔协同三家电信企业,将本次公网覆盖定位为一场通信技术的“高原攻坚战”。

针对航站楼独特的超大空间、结构复杂及人流量密集的特点,项目团队摒弃传统思路,创新性地采用了多频段协同、新型室分系统与宏微站立体组网融合方案。

如同一位精密的“信号雕塑家”,通信建设者在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单体大厅内,通过精确的仿真预测进行点位部署:在值机岛、安检区等关键区域部署EM/BookRRU微站设备,同时采用pRRU设备对候机区、商业区等网络高容量区域进行精准覆盖,以多种方式综合对航站楼进行“分层立体覆盖+业务热点增强”的融合部署。这一切,确保了从值机柜台到安检口,再到最远端的候机座椅,5G/4G信号实现无差别的优质覆盖。

“我们的机场是按照‘鲁班奖’的高标准建的,所以对通信建设也要求用最好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马聪介绍。为此,青海铁塔在“创新”上下狠功夫。首先是施工方式上,在值机大厅钻石棱面穹顶下,创新采用“透波复合材料+隐藏式天线”设计,将pRRU设备嵌入装饰吊顶,既避免金属结构对信号的屏蔽,又保持建筑物的美学完整性;其次,面对机场高容量的网络需求,采用了最新的5G-A技术,为未来行李自动追踪等智慧化应用预设了网络基础……

青海铁塔与电信企业共同铺设的这条“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超前规划、创新攻坚和共建共享,不仅兑现了“竣工即畅通”的承诺,更以一张覆盖无死角、体验高品质的智慧网络,为青海打造国内领先的高原智慧机场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机场大厅内偌大的雪豹雕像、自天花板倾泻而下的三江源标识、随处可见的藏羚羊图案……无一不在对外诉说着:极具青海特色的现代化“数字空中门户”准备好以崭新的面貌拥抱世界了! (邸雅婷)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