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索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4日 文章来源: 光明网

乡村文化开发作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而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利用数字化技术可有效地将乡村文化与先进科学技术、创新意识、潮流元素等相结合,不断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应结合新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起适宜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体系,有效地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随着数字技术逐渐融入农村社会各领域发展中,包括运用大数据、网络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给予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升等。同时,数字技术以数据采集、储存和传输等形式,也大幅拓展了乡村文化的供给范围,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等方式,有效地将乡村文化包括民间传说、古乐、手工及民俗文化等保留下来,并且可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增加对乡村传统文化,包括古镇、古村、古建筑的保护,防止因时光流逝或传承者减少从而导致乡村文化断裂与消亡。此外,数字技术的强存储和传播力以及创新功能,也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满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重要动力,而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匹配度较高。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实现产业深度融合,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制约条件,如可以助力乡村产业向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入,并且助力推动新型乡村文化产业的形成。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时代,乡村文化商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乡村可以通过拼多多、抖音、淘宝等方式,推出与展示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商品,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商品的强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助力打造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在数字技术时代,数字化技术明显地加快了乡村文化经济中消息的交换传播过程,消除了以往乡村文化经济发展中消息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厂商间合作有着紧密的依靠基础,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商们的积极互动,从而发挥乡村文化产业群体最大作用。同时,农民也能够参与乡村文化商品的生产、生产和销售,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人,乡村文化商品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交流。乡村文化是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通过数字化科技的使用,可以将乡村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保护和记录起来,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到它。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有助于乡村文化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依靠现代人工智能、AI、云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借助科技力量,更好更广泛地推广和交流乡村文化,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沉浸式体验乡村文化等。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建立乡村文化网站、设立乡村文化社交账号或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进一步通过媒介分享乡村文化内容,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另外,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多种途径,也打破了区域性文化传输的屏障,促进各国更多人认识和欣赏我国乡村文化,助力我国乡村文化的对外交流。

为了提升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要加强顶层设计。助力打造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政策和方案用于指导和引领。一方面,要形成相对健全、完善的数字乡村发展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机制保障,确保政策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满足农村数字文化发展战略长远的目标要求。特别是政府要加强数字新农村建设的引导,鼓励农村群众和机构积极投身于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政策目标定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深入农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现场考察等形式充分了解农村数字文化发展情况和现实需求等。根据各个地区乡村文化资源状况、经济水平、数字信息技术条件等,将农村乡村文化数字文化发展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情况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数字化政策的实施策略并做好监督,明确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加强过程监控和管理,确保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为了提升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的效果,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该重视乡村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政府可以成立专用基金或税负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设施或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等,推进乡村光纤建设和5G基站建设进程,提高乡村网速、上网稳定性,特别是要关照到那些农村网络信号不佳的地方。同时,在软件方面,要增加文化馆、学校、村委办公地点等设施的网络硬件和数字设备配备,如电脑、多媒体工具、智能手机等,制定设备维护更新的机制,以免因设备过旧导致影响数字工具使用。此外,可以根据基站分布情况做出适当改善,在文化活动比较多的区域、风景区等,增加基站的数量以进一步提升网络信号,促进乡村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农村线上文化活动举行。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统一的数字信息体系,政府主导统一建设标准,制定数据共享流程,进一步打破机关数据孤岛的局面,使得数据互联互通、兼容交流,融合现有数字文化、农村管理系统等资源,为有效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资料提供大数据支撑。

为了提升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的效果,要深化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一方面,要以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多种文化和经济业态为主旨,通过不断发展乡村文化思维下的产品创意设计以拓展数字科技的适用空间,推进乡村文化生产的效率和创新性。同时,要强化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思维,积极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查和挖掘乡村文化资产,以数字科技为依托打造互动、体验式的文化产品,如借助虚拟现实科技再现乡村文化场景,营造沉浸式的乡村文化体验馆等,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性和乡村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并完善数字化信息科技与乡村文化产业之间的供给结构。如积极搭建乡村文化产业基金,促使企业和个人依托数字化信息科技应用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应大力提倡乡村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产业集群以及品牌化建设等,加强线上线下拓宽市场宣传,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企业知名度。

为了提升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的效果,要加强乡村数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数字科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对于农村领头人的数字化素质要求更高。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农民的信息科技素质,积极搭建可以覆盖乡村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对于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的农民来讲需要接受数字科技教育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好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利用数字科技手段去创造并销售乡村文化产品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开设在线课堂等方式,让农民认识数字科技及其应用,进而提高农民的信息科技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并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人员激励制度,以此来留住农村信息化人才在农村安居乐业,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人才的积极性及创造力,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数字化建设发挥着核心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实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通过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不断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既顺应了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也为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程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