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援藏干部3年交出的“数字化”答卷
137家单位上云、90亿元招商、每块牦牛肉可溯源……
南航援藏干部3年交出的“数字化”答卷
“我们的牦牛肉,每一块都可以溯源,大家可以放心买。”每当看到牧民们自信地推销西藏牦牛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化处副处长刘勇都觉得很自豪。这是他在西藏进行“数字化”工作的成果之一。不久前,刘勇结束3年援藏工作回到南航,讲述了他在西藏工作的点滴。
4个月完成137家单位“上云上平台”
2022年,作为第十批援藏干部,刘勇踏上雪域高原,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开启了为期3年的数字攻坚。
“西藏是全国最后一批组建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的地区,我刚来的时候,那里的政务数据共享近乎空白。”从高校信息化处到主持地方大数据工作,刘勇说,他知道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没想到那里的信息化几乎是“零基础”。
“很多单位对‘上云上平台’不了解,我们就得一遍遍地讲政策、送技术。”刘勇带着团队开始跑部门、摸情况,晚上加班编写《上云上平台指南》《数据共享对接手册》等实操手册。仅仅是为了让当地各部门了解什么是信息化,他们先后组织了十余场培训。有一次,为了说服一个部门开放核心业务数据,刘勇带着技术骨干跑了8趟,从数据安全保障方案到实际应用案例,逐条讲解。凭借这股“钉钉子”精神,刘勇团队创造了一个“高原速度”——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自治区直属单位和中央驻自治区单位137家599个系统的“上云上平台”工作。
打造“数字牦牛”破解真假牛肉识别难题
在调研中,刘勇和团队发现,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珍稀牛种,牦牛被称为“高原之宝”。不过,长久以来牦牛肉存在的真假难辨问题,造成消费者对购买高品质牦牛产品信任缺失,最终导致牦牛养殖付出了高成本却得不到高回报,挫伤牧民的信心。
如何让消费者放心地买到真正的西藏牦牛肉?团队协商后决定,协助当地养殖户打造“数字牦牛”可信品质认证数据产品。“我们在养殖场设置了一套信息系统,从牦牛的成长环境、疫苗接种、饲料到最后的加工、质检,每一个环节都记录并上传到信息库,方便产品溯源。”刘勇说,自从实现了产品溯源后,牦牛肉的销量大大提高,西藏牦牛产业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类似这种‘数字牦牛’的事情,我们还做了好多。”刘勇说,数据共享后,社保查询、户籍办理等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还发布了西藏首批11项数据标准、打造260余个数据产品、建成首个政务大模型。2024年在深圳牵头数据招商签约超10亿元,2025年在南京举办算力招商会,落地4个项目、达成5个意向合作,总金额超90亿元。
临别前熬夜撰写报告供当地决策
援藏3年,刘勇的生活轨迹几乎全被工作填满,西藏政务系统上云数、数据共享量、算力规模均实现10 倍以上增长,构建起数据政策体系“四梁八柱”,搭建的“高质量发展数仓”“宏观经济大脑”“九大产业图谱”,为政府决策提供关键支撑。就在挂职即将结束前,他还熬夜撰写《西藏自治区大数据中心能力评估研究报告》,提出3项机制优化建议获自治区领导批示,“这是我临行前为西藏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能为数字西藏建设再添一把力。”
虽然因为没有深度游览西藏让刘勇觉得援藏的日子“不够精彩”,但他并不觉得遗憾,“援藏岁月里淬炼的精神,将成为我未来工作的动力。”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姜静 通讯员 王伟 侯美丽
(编辑:李俊)